学术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5日 17:52     作者:曾荣   点击:[]   分享到:

学思践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行动。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以政治革命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任务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百年以来,它以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最显著的实践成效,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赢得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彰显了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觉肩负起了推动中国革命实践的历史责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而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的深刻论述,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的实践推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但它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的探讨在内涵上有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类”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以及二者之间价值内涵的互补性,是其价值得以融通的前提条件与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整体地、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价值融通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归宿的相通性经由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实践化合”与品质再造,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表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百年历程折射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条件,同时也需要寻求实践方案和行动路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重大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勠力同心、奋勇前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交出更优异答卷。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