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东莞桥头镇,通过“理论宣讲+实地研学”的创新模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粤港供水公司两个特色场地展开理论宣讲。
突击队合影
在桥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余艺帆同学带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他系统解读了东莞在文化创新、文艺精品创作及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与成效。现场交流环节,宣讲团成员与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刘帆对话,他表示要深耕小小说创作,让这一时代新文体成为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的全国性名片,为本土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宣讲现场
宣讲人余艺帆主讲
突击队成员与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刘帆交流
突击队合影
下午的活动在粤港供水公司举行。宣讲人邬文婷就《红色东莞:东江纵队的烽火记忆》展开宣讲,她以鲜活故事激发企业职工的爱国情怀;宣讲人朱勇先就《解码新质生产力——东莞的产业跃升实践》展开宣讲,他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讨产业转型路径。互动环节中,职工坦言对“AI取代人力”的担忧,突击队队员与企业员工沟通交流,共同认为应该不断提升自我技能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表示,本次宣讲既坚定了红色信仰,又为应对技术变革提供了务实思路。
宣讲现场
宣讲人朱勇先(左),邬文婷(右)
随后,突击队参观了东深供水工程思源馆。馆内陈列的施工器械、历史照片等珍贵展品,生动再现了工程建设者们“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豪迈气概,完整呈现了这一跨世纪民生工程的伟大建设历程。作为粤港两地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思源馆深刻诠释了“饮水思源”的深厚情谊,让队员们深受感动。
突击队参观东深供水工程思源馆
此次宣讲活动紧扣基层需求,以文化赋能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有效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本次宣讲不仅增强了听众对东莞发展的认同感,还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撰稿:欧阳晶
拍摄:邬文婷、彭嘉欣
初审:王玥馨、余艺帆、朱勇先
复审:龙世邦
终审:麦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