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当前对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学院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力度,6月10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学部召开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在线研讨会。会议由副院长崔艳红教授主持,全体研究生导师出席。
院长谢迪斌教授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内在联系、学院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革新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对各二级学科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进行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应扎根文本与阐释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着重将党务工作和思政理论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重点应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本质规律以及理论成果。二是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对于三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要探索制定导师组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强化研究生导师管理责任,适当引入淘汰机制,推动研究生管理和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结合国际化、信息化和实践化的培养特色,顺应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通用语和非通用语的交叉融合,并逐步推动二级学科培养向一级学科培养转化。
李云飞教授、曾荣教授与朱海龙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编写小组成员,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展开汇报,并从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必读书目等方面阐述了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曾荣教授强调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应依托广外国际化培养的优势与特色,提升中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视野,强调在必读书目中增加时政类文献阅读资料。朱海龙教授提出要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服务转化能力,高度重视研究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培养,加强文献阅读训练。李云飞教授指出要细化课程体系设置,凝练学科方向,增设更能反映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同时对阅读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去粗取精,注重文献阅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副校长刘海春教授总结指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迅速,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现有培养成效的基础上,刘海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环节等多个方面对学院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首先,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广外国际化的培养特色,可增设有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原著选读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强化外语训练甚至掌握一门二外。其次,优化培养环节,发挥导师组联合培养、导师个别指导的优势,加强论文写作的系统性指导,推动落实经典著作阅读分享会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研究生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专业实践工作,提升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的比重。
最后,副院长崔艳红教授表示,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学院研究生导师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意见;学院将据此进一步推动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